还记得今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之时他许下的生日愿望吗?“(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)亩产3000斤,要早日实现!”
今天袁老的愿望实现了!
第三代双季杂交稻冲关1500公斤,成功!
测产结果显示,晚稻平均亩产为911.7公斤。(今年7月,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,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.06公斤。)
面对远超预期的测产结果袁老在现场激动地表示:“excited、要得!”
双季杂交水稻“超级”在哪?!
第一个“超级”
左边是“叁优一号”水稻,右边是普通水稻
第二个“超级”
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.76公斤,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!
首先从外形上看,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粗壮,稻穗共有600多粒,是普通水稻穗的3倍。通过增加颗粒数量,从而提高产量,这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创造的第一个“超级”。
在显微镜下,与普通稻米相比,在长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,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,米粒更“胖”,既有南方籼稻的长度,又有北方粳稻的宽度,集两种稻米优势于一身。
上边的是“叁优一号”水稻,下边的是普通水稻。
尽管在测产前,袁老信心满满,但实际上第三代双季杂交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。
中国人的饭碗,端在咱自己手上!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“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”…在许多人眼里,某种程度上,袁隆平等同于丰衣足食。
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今年夏粮、早稻已丰收到手,分别比去年增产24.2亿斤和20.6亿斤,粮食产量有望连续六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自2004年以来,我国粮食已经取得历史性的“十六连丰”,总产量增加了54%。2019年,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,高于世界平均水平,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。
手中有粮心里不慌
难点之一就在于天气。今年9月原本是晚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期,但今年9月衡南县雨水多、光照少。2019年同样是这块田,9月份的光照时间有260多个小时,但今年只有40多个小时。这对第三代双季杂交稻的生长造成挑战。
此次测产成功在袁隆平院士看来是新突破。“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比现有的高产杂交稻要增产10~20%,就是增产100公斤以上。我们全国有2亿5000万亩的杂交稻,如果每亩增产100公斤,可以增产几百个亿公斤,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。”
今年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、南方洪涝、东北台风等,但特殊之年,我国粮食生产仍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。
目前,我国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%,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,占全世界大米总产量的近40%。中国用全球9%的耕地,养活了近20%的世界人口。
袁老说,现在是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,接下来还有一个个台阶要突破。对此,袁老信心十足。袁老表示,接下来向全省全国推广衡南经验,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。
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向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致敬